cbam碳关税对适用范围产品申报需注意流程范围
CBAM将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,尤其针对其覆盖的“申报范围行业”,企业若未能提前掌握认证要点、规避合规风险,不仅可能面临高额碳税处罚,还可能失去欧盟等核心市场的准入资格
CBAM将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,尤其针对其覆盖的“申报范围行业”,企业若未能提前掌握认证要点、规避合规风险,不仅可能面临高额碳税处罚,还可能失去欧盟等核心市场的准入资格。
CBAM的适用范围并非覆盖所有行业,其认证的前提是企业需精准判断自身是否属于“申报范围行业”。根据欧盟2023年发布的《CBAM实施条例》,当前纳入认证的行业聚焦于“碳密集型且易产生碳泄漏”的领域,具体包括六大核心行业及对应的产品类别,企业需首先完成“行业归属校验”,避免因界定模糊导致“过度合规”或“合规缺失”。
CBAM要求申报的碳足迹需遵循“从摇篮到大门”(Cradle-to-Gate)的边界,即覆盖“原材料开采→生产加工→产品出厂”的全流程,具体包括:
直接排放(Scope1):生产过程中燃料燃烧(如钢铁厂高炉煤气燃烧)、化学反应(如水泥碳酸盐分解)产生的碳排放;
外购能源间接排放(Scope2):外购电力、热力用于生产时,对应的上游发电/供热环节碳排放;
特定间接排放(Scope3):部分行业需额外核算“原材料上游环节”排放,例如钢铁行业的铁矿石开采、运输碳排放,铝行业的氧化铝生产碳排放(欧盟计划2027年起将Scope3全面纳入核算)。
企业需避免“边界缩水”,例如水泥企业若仅核算熟料煅烧环节的直接排放,忽略外购电力的Scope2排放,将被认定为“数据造假”,面临欧盟海关的处罚.
CBAM碳关税认证的落地,标志着国际贸易正式进入“碳成本内部化”时代。对于其覆盖的申报范围行业而言,认证并非单纯的“合规负担”,而是企业优化生产结构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“倒逼契机”。企业需以“精准核算为基础、合规申报为核心、主动减排为目标”,构建全流程的CBAM应对体系,在规避风险的同时,将“碳合规”转化为“市场竞争力”,最终实现“绿色转型与贸易增长”的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