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bti科学碳目标对水泥行业范围管理阶梯式要求规范
科学碳目标倡议(SBTi)作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等四大机构联合发起的权威框架,以《巴黎协定》1.5℃温控目标为核心,为企业提供了可量化、可验证的减排标准体系
水泥行业是我国二氧化碳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第三大行业,在工业大类中仅次于钢铁,其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0%–13%,在建材行业中占比高达80%。随着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的推进
科学碳目标倡议(SBTi)作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等四大机构联合发起的权威框架,以《巴黎协定》1.5℃温控目标为核心,为企业提供了可量化、可验证的减排标准体系。
水泥行业则以“生产工艺固有排放”为核心痛点:石灰石煅烧过程中释放的CO₂占范围1排放的80%,且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。SBTi对此明确采用“绝对减排+强度优化”双指标,如海德堡材料所承诺的“2030年每吨水泥基材料范围1+2排放较2020年减少26.7%”,既管控总量又优化效率。
两大行业均面临范围3管理的共性挑战。SBTi针对这一痛点制定了阶梯式要求:
上游管控:化工企业需追溯原料开采排放(如天然气开采的甲烷泄漏),水泥企业需管控石灰石采购的运输排放,要求核心供应商同步设定减排目标;
下游延伸:化工企业需核算产品使用阶段的排放(如塑料降解),水泥企业需跟踪建筑拆除后的废弃物处理排放,若占比超20%需单独设定FLAG目标;
中小企业协同:针对产业链中的中小供应商,SBTi提供简化验证流程,允许其通过标准化表格快速设定目标,降低全链条减排门槛。
SBTi为化工水泥行业提供的不仅是减排指标,更是一套“科学量化、全链协同、技术驱动”的转型框架。在1.5℃温控目标的倒逼下,两大行业需以SBTi标准为锚点,将短期减排措施与长期净零战略相结合——化工企业聚焦原料替代与工艺革新,水泥企业发力熟料优化与碳捕集,全产业链形成减排合力。
当越来越多企业如海德堡材料般将SBTi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,高排放行业将摆脱“污染代名词”的标签,在绿色转型中孕育新的增长动能。